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時政要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想要完成智慧農業的跨越式發展,除了自身不斷努力,還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智慧農業發展模式。
一、美國模式
美國是農業生產智能化和農業服務精準化的典型代表。美國用直升機進行耕作管理的農場占所有農場總數的20%以上,很多農場實現了精準施肥,精準施藥和精準灌溉,同時,美國建立了數據開放制度,開放的農業數據供專業公司開發,可為農場主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二、日本模式
日本是農業經營網絡化的典型代表。日本“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聯合會”主辦的市場銷售信息服務系統和“日本農協”自主統計發布的各種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和價格行情預測系統可提供精確的農產品市場信息,每一個農戶都對國內市場乃至世界市場什么好銷、價格多少、每種農產品的生產數量了如指掌,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確定和調整自己的生產品種及產量,使生產處于一種情況明確、高度有序的狀態。
三、比利時模式
比利時是農業管理數字化的典型代表,比利時農業的特點是“生態”,比利時以信息化為手段對田塊施肥量進行數字化管理,并建立了監管機制,一旦發現家禽糞便等有機肥的使用不符合明確標準,就要進行懲罰。
當前,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正處在起步階段,未來一個時期,隨著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出臺,現代信息技術將快速向農業領域滲透,智慧農業的發展將進入加速期,智慧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的制高點。展望未來,發展智慧農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搶抓“互聯網+”戰略機遇
智慧農業概念的提出與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迫切內在需求相吻合,既是歷史機遇的巧合,也是農業發展的必然。智慧農業良好的發展前景,不是概念的炒作,我國目前農業發展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拐點上,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經營網絡化、農業管理數字化、農業服務精準化是必然發展趨勢。因此,一定要牢牢抓住“互聯網+”戰略機遇,深入推動互聯網和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的融合。
二、推進智慧農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
英國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認為,每一次大的技術革命都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技術-經濟范式。這個過程會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第二個階段是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和收獲,每一個階段大概需要20~30年的時間。當前互聯網進入中國已經有21個年頭,進入農業不過10年左右,物聯網、云計算和智能終端作為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才剛剛開始,因此,從現在開始大概到2025年都是智慧農業的培育階段,智慧農業的成熟推進和蓬勃發展大概還需要20~25年的時間,大概到2050年,智慧農業將完全進入成熟期。因此,發展智慧農業,要科學謀劃,分步推進,切忌好高騖遠。
三、當前推進智慧農業需要政府引導
智慧農業是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具體應用,具有基礎薄弱、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廣和公益性強的特點。在當前投入產出效益不高、農民收入水平較低、農業信息化市場化運作還不完善的情況下,需要公益性行業專項支持,建議根據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按照“發展急需、技術成熟、示范效益好”的原則,實施一批有重大影響的智慧農業應用示范工程,建設一批國家級智慧農業示范基地,推動智慧農業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