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時政要聞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前置的“訂單農業”正在給中國農業帶來新的想象。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穩定和擴大消費。健全城鄉流通體系,加快電商、快遞進農村,擴大縣鄉消費。運用好“互聯網+”,推進線上線下更廣更深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務和產品。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以線上線下為依托的“訂單農業”成為了打通傳統農業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區別于傳統農業供應鏈中“以產訂銷”,訂單農業以市場為導向,按需組織農戶生產。而電商、互聯網巨頭通過以銷定產的預售模式,也紛紛擠入農業藍海。一端連接田間,一端連接用戶,將鮮活的農產品送到城市消費者的手中。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對經濟觀察報表示:“訂單農業應該是農業現代化重要內容之一。作為實現產銷對接一種非常好的形式,應該說這種定制農業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這在過去很難實現,原因在于消費者找不到生產者,生產者也找不到消費者,現在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消費者和生產者很容易實現對接,所以訂單農業應該是未來‘互聯網+農業’追求的最理想模式”。
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駛入農業領域。在這片的巨大的市場空間種,傳統農業的流通正在經歷一場“人、場、貨”模式的重塑。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夏英認為,目前線上線下的發展比較迅速,互聯網巨頭也在通過技術手段切入到不同農產品品類中,以前農產品配送的渠道、鮮活產品儲存和運輸是短板,現在部分涉農企業進入農業以后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產業鏈條也得到了細分,有的專門從事生產,有的就從事流通產業鏈的第三方物流,有的是專門開設消費終端。現在的訂單農業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物農網的訂單秘密
位于深圳市寶安區航城街道的物農網是一家已經在美上市的生態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過去6年,它以“C2F”(ConsumertoFarm)訂單農業模式作為切入點,將一份份家庭健康產品從田間連接到餐桌。
物農網CEO秦曉剛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采用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把生產者和消費者高效匹配起來。另一方面,消費者與種植基地對接也有助于產品溯源,避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心。站在生產者的角度,按需定制避免了盲目生產帶來的浪費,使農戶能夠專心于農業前端的種植和生產。
和大多數企業和機構采取的B2F——從企業到農場的訂單農業模式不同,物農網所采用的C2F模式是由作為個體的會員通過平臺與生產者建立直接聯系,平臺對生產者的產品進行商品化處理后,再發送至每一個訂購者的家中。
在物農網的生態體系中,既有通過“互聯網+社群經濟”為主打的物農商城,也有根據用戶需求,提前認購認種認養,預售定制農副產品的C2F平臺、物農餐廳和從源頭保證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統一生產標準的物農基地。
秦曉剛說,一些大型生產基地、合作社與物農網合作之后,生產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過去生產者開始種植或養殖之前,并不確定未來能賣給誰,能賣出什么價格,因此可能因為不敢大規模投入生產又或者盲目投入生產。而在物農網上,會員通過認購認種認養,在播種前已經下單,相應的商品生產者就能夠很清楚地知道要種多少,養多少,能賣多少錢。
招股書披露,截止2019年12月31日,物農網總注冊人數約40萬,月活躍會員85000多名。在上游,則已經與分布在全國15個省份的約300個生產基地和農業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可以從源頭保證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
2015年開始,物農網創建初期采取的是傳統農產品推介會的方式,促成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線下對接。通過這種方式,迅速匯聚了數十萬追求優質食材的會員,發現了一大批優質農產品生產者。但是線下推介會不能很好地幫助生產者和會員建立長期的關系,解決供需兩端的后續需求,而電子商務的普及和社交電商的興起,讓物農網的創始團隊意識到,新風口終于來了。
在中國,過去多年以來保產量一直是農業生產的核心。經過幾輪產業升級后,目前農產品的產量已經基本能夠滿足日常居民的需求。人們的需求逐步從“吃得飽”、“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轉變。此外,過去曾有一段時間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也讓消費者更加關注農產品的安全溯源,關心自己吃到的食物是用什么方式種出來的,怎么養出來的。與此同時,在生產端一部分從事精品農業的生產者也迫切地希望尋找到屬于他們的消費者。
在秦曉剛看來,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資源和信息錯配。傳統超市、大型菜市場,甚至綜合性電商平臺,都難以滿足精品農業生產者與部分消費者之間個性化需求的匹配。基于上述原因,物農網努力開拓的C2F訂單農業模式。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仝志輝認為,發起訂單農業的企業說明在農產品流通領域已經耕耘了一段時間了,企業或平臺通過訂單鎖定農戶的產品,按照訂單規定的規格、標準來引導農戶的生產行為,這在農產品流通領域來說是一種通過契約關系增強產業鏈穩定性的一種方式,同時這種模式對于農民來講也很需要。
訂單農業的關鍵
實現以銷定產下的“訂單農業”,高效的流通模式與完善的物流體系是其中關鍵。
2021年開年不久,生鮮冷鏈物流行平臺鮮生活完成了6億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吸引了LongforCapital(LFC)、中金資本旗下中金啟泓基金、遠東宏信旗下周濟同歷等資本的參與。
3月3日,當談及這輪融資時,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說:“鮮生活的投后估值是46億元,實際上我們只投資了幾個億,今后我相信我們的銷售和規模還會成倍的增長。”
劉永好之所以對鮮生活有如此信心是因為他認為,鮮生活的主營業務及商業模式是基于“以銷定產等現代化的手段來引領中國優勢農產業前行發展”的背景和愿景之下形成的。
“我們的生鮮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在流通環節中的損耗率超過了20%,而發達國家僅為1.7%-5%,農產品出村的‘最先一公里’問題,是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中最難啃的骨頭之一。”劉永好向經濟觀察報記者介紹,農產品保鮮最重要的環節是在采摘后一段時間,美國農產品采后預冷率為60%-80%,而中國目前只有5%。我國因為采收不當、采后處理技術落后、貯藏條件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損耗的果蔬產品,每年超過1億噸。因此,他認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搭建的就是有效的冷鏈物流。
2016年新希望集團投資成立鮮生活物流平臺,該公司的宗旨就是要為餐飲、生鮮零售、生鮮食品生產貿易等企業提供從源頭到門店的倉干配服務。據悉,鮮生活已服務各類餐飲門店1.5萬家以上,終端門店觸達超過20萬+,年配送食材超過200萬噸。
劉永好認為:“要想引領我們中國的優勢農產業發展,一定要發揮市場的作用,電商、智能化、數字化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些新興技術和手段在不斷滲透和影響田間地頭的作業方式、農產品的銷售和流通等更多環節。
在這次兩會期間,就農業現代化經營的問題,劉永好提交了相關提案。他建議,各地商務部門和鄉村振興局根據各地條件進行特色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就近配套建設以收購、清洗、包裝、儲存為主要功能的產地倉,幫助農產品進行商品化轉化,降低農產品出村難度,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各地政府可以在土地、政策方面進行支持,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建設,根據每個地方不同條件,不同特殊產品進行不同產地倉的建設,有助于因地制宜、加快發展。
此外,劉永好還認為,通過政策傾斜培育一批骨干冷鏈物流企業、增加城市中轉冷庫建設用地規劃、推動冷鏈流通體系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等手段都將有助于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先一公里”,為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提供品質保障,甚至也有助于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同時報告還指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而鄉村振興中,產業振興是關鍵。訂單農業作為農業流通領域的新業態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夏英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以銷定產組織起來的訂單農業是隨“互聯網+農業”興起而不斷升級發展的,這種模式通過直銷方式縮短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有效降低了生產環節和中間環節流通的成本。互聯網巨頭通過技術手段切入不同農產品品類,營銷更加多樣化。以前農產品配送的渠道、鮮活產品儲存和運輸是短板,現在這些環節都更加平滑。
但受制于生產端主體規模,仝志輝認為并不是所有農戶都適用于“訂單農業”,滿足這種模式的農戶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產品質量較好或者在品種上具有一些獨特性,預期市場收益比較高的生產者更愿意嘗試訂單農業。
在朱啟臻看來,如果沒有組織起來的分散生產很難有人去協調。“比如說,今天需要100畝的辣椒,那么這100畝誰去種呢?需要有人去協調。如果我們農民是有組織的,互聯網將信息發送到組織,再由組織安排農戶進行生產,這樣它才能夠落地。目前互聯網的訂單信息還不能做到直接到農戶,直接到農戶也是比較麻煩的事情。所以互聯網的高效也離不開建立規范的合作社這樣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定制農業”,朱啟臻說。